湖北省农业工程学会 就业信息 研究生招生 本科生招生
友情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学管理>>电工技术B

电工技术B

发布者:admin 浏览次数:1486 发布日期:2010/11/16 14:33:01

电工技术B

课程编码

3073009232

课程名称:

电工技术B

总学分:

2.5

总学时

40  理论32  实验8

课程英文名称

Electrotechnics  B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适用专业:

生物工程、食品工程等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电工技术是一门非电类工科学科基础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好电工技术的理论基础,并使他们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要求

通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定理与定律、基本元器件与基本电路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分析计算及设计方法。

三、理论教学内容及安排

1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2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基尔霍夫定律、电源的工作状态以及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 掌握基尔霍夫定律、以及电路中电位的计算。

重点、难点:重点是基尔霍夫定律;难点是电路中电位的计算。

1.1 电路的作用与组成部分 

1.2 电路模型 

1.3 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 

1.4 欧姆定律 

1.5 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 

1.5.1 电源有载工作

1.5.2 电源开路

1.5.3 电源短路

1.6 基尔霍夫定律 

1.6.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5.2 基尔霍夫电压流定律

1.7 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 

2 电路的分析方法 4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非线性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及静态电阻、动态电阻的概念,以及简单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图解分析法。掌握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宁定理等电路基本分析方法的计算。

重点、难点:重点是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宁定理;难点是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宁定理。

2.1 电阻串并联连接的等效变换 

2.1.1 电阻的串联

2.2.2 电阻的并联

2.2 电阻星形联结与三角形联结的等效变换 

2.3 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3.1 电压源模型

2.3.2 电流源模型

2.3.3 电源两种模型之间的等效变换

2.4 支路电流法 

2.5 结点电压法 

2.6 叠加定理 

2.7 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 1学时)

2.7.1 戴维宁定理

2.7.2 诺顿定理

2.8 受控电源电路的分析 

2.9 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 

3 电路的暂态分析 5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电阻元件、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的特征,电路的暂态和稳态、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的概念,以及时间常数的物理意义, 掌握换路定则及初始值的求法和一阶线性电路分析的三要素法。

重点、难点:重点一阶线性电路分析的三要素法;难点是一阶线性电路分析的三要素法。

3.1 电阻元件、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 

3.1.1 电阻元件

3.1.2 电感元件

3.1.3 电容元件

3.2 储能元件和换路定则 1学时)

3.3 RC电路的响应 1学时)

3.3.1 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3.3.2 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3.3.3 RC电路的全响应

3.4 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 

3.5 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 1学时)

3.5.1 微分电路

3.5.2 积分电路

3.6 RL电路的响应(1学时)

3.6.1 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3.6.2 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3.6.3 RL电路的全响应

4 正弦交流电路 7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正弦量的特征及其各种表示方法,电路基本定律的相量形式及阻抗,瞬时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概念,正弦交流电路的频率特性,串、并联谐振的条件及特征,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和方法, 掌握正弦交流电路的相量计算法和相量图的绘制,有功功率和功率因数的计算。

重点、难点:重点是正弦交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难点是正弦交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

4.1 正弦电压与电流 

4.1.1 频率与周期

4.1.2 幅值与有效值

4.1.3 初相位

4.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4.3 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 1学时)

4.3.1 电阻元件的交流电路

4.3.2 电感元件的交流电路

4.3.3 电容元件的交流电路

4.4 电阻、电感与电容元件串联的交流电路 1学时)

4.5 阻抗的串联与并联 1学时)

4.5.1 阻抗的串联

4.5.2 阻抗的并联

4.6 复杂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1学时)

4.7 交流电路的频率特性 1学时)

4.7.1 滤波电路

4.7.2 谐振电路

4.8 功率因数的提高 1学时)

5 三相电路 2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对称三相负载Y和△联结时相线电压、相线电流关系, 掌握三相四线制供系统中单相及三相负载的正确联接方法,中线的作用,对称三相电路电压、电流及功率的计算。

重点、难点:重点是三相电路电压、电流及功率的计算;难点是三相电路电压、电流及功率的计算。

5.1 三相电压 

5.2 负载星形联结的三相电路 

5.3 负载三角形联结的三相电路 

5.4 三相功率 

6章 磁路与铁心线圈电路(2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磁场的基本物量的意义,了解磁性材料的基本知识及磁路的基本定律,会分析计算交流铁心线图电路;了解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运行特性和绕组的同极性端,理解变压器额定值的意义;掌握变压器电压、电流和阻抗变换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变压器电压、电流和阻抗变换作用;难点是掌握变压器电压、电流和阻抗变换作用。

6.1 磁路及其分析方法

6.1.1 磁场的基本物理量

6.1.2 磁性材料的磁性能

6.1.3 磁路的分析方法

6.2 交流铁心线圈电路

6.2.1 电磁关系

6.2.2 电压电流关系

6.2.3 功率损耗

6.3 变压器

6.3.1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6.3.2 变压器的外特性

6.3.3 变压器的损耗与效率

6.3.4 特殊变压器

6.3.5 变压器绕组的极性

7 交流电动机 6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构造和转动原理,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了解调速和制动的方法,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铭牌数据的意义, 掌握起动和反转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是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难点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7.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 

7.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动原理 1学时)

7.5.1 旋转磁场

7.5.2 电动机的转动原理

7.5.3 转差率

7.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路分析 1学时)

7.3.1 定子电路

7.3.2 转子电路

7.4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矩与机械特性 

7.4.1 转矩公式

7.4.2 机械特性曲线

7.5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

7.5.1 起动性能

7.5.2 起动方法

7.6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

7.6.1 变频调速

7.6.2 变极调速

7.6.3 变转差率调速

7.7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 

7.7.1 能耗制动

7.7.2 反接制动

7.7.3 发电反馈制动

7.8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铭牌数据 

8 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 4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功能和用途,掌握自锁、联锁的作用和方法,过载、短路和失压保护的作用和方法,基本控制环节的组成、作用和工作过程。

重点、难点:重点基本控制环节的组成、作用和工作过程;难点是基本控制环节的组成、作用和工作过程。

8.1 常用控制电器 

8.1.1 组合开关

8.1.2 按钮

8.1.3 交流接触器

8.1.4 中间继电器

8.1.5 热继电器

8.1.6 熔断器

8.1.7 自动空气断路器

8.2 笼型电动机直接起动的控制线路 1学时)

8.3 笼型电动机正反转的控制线路(1学时)

8.4 行程控制 

8.5 时间控制 

四、实验教学环节

项目

名称

实验目的与内容

学时

实验

性质

主要仪器

设备

1

R.L.C元件阻抗特性的测定

目的:测量R-fXLfXcf的特性曲线;加深理解R.L.C元件端电压与电流间的相位关系。

内容:验证电阻、感抗、容抗与频率的关系,测定特性曲线。

2

必修 基础层次

电工实验装置、示波器、信号源及毫伏表等

2

正弦稳态交流电路相量的研究

目的:研究正弦稳态交流电路中电压、电流相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日光灯电路的接线方法;理解并联电容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内容:RC串联电路电压三角形的测量;日光灯电路的接线与测量;并联电容——功率因数的提高。

2

必修 基础层次

电工实验装置

3

三相交流电路电压、电流的测量

目的:掌握三相负载Y形及形的联接方法;充分理解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中性线的作用。

内容:三相负载Y形联接(三相四线制);三相负载形联接(三相三线制);验证线电压,线电流的关系。

2

必修 基础层次

电工实验装置等

4

电动机实验

目的:了解常用电器的结构,功能及其使用方法;加深对电气控制系统各种保护、自锁等环节的理解;了解时间继电器的结构、使用方法、延时时间的调整及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内容: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直接起动控制线路;三相负载形联接(三相三线制);验证线电压,线电流的关系。

2

必修 基础层次

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电工实验装置等

四、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实验+考勤占40%,课程考试60%

六、主要参考文献

1]唐介. 电工学.(少学时)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唐介. 电工学. (少学时)学习辅导与习题选解.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邱关源. 电路.5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叶挺秀,张伯尧. 电工电子学.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叶挺秀. 电工电子学面向21世纪.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http://4a.hep.edu.cn/dzdg/index.html 电工学立体化教学包.

7http://ee.bjtu.edu.cn/dgjd  北京交通大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8http://dee.hust.edu.cn/index.asp  华中科技术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精品课程.

撰稿人:高 云

审稿人:黄汉英


附件2: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示例(供参考)

有机化学实验

课程编码:

3103000022-23

课程名称:

有机化学实验

总学分:

1.5

学时:

90

课程英文名称:

Experiment of Organic Chemistry

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

适用专业:

应用化学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需要按照文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特色课等进行说明,并注明是必修还是选修。任务要明确该实验课程需完成的主要任务。)

有机化学实验是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该门课程在有机化学理论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在实验中巩固认识有机物性质并验证有机理论,学习有机物的合成、分离、分析及天然有机物的提取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般有机化学实验原理和实验仪器使用方法,为从事有机化学方面的科研活动、生产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阐明学生通过本实验课程学习,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

1.掌握有机化合物合成、分离提纯及天然有机化合物提取的一般方法和原理;

2.掌握有机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合成、分离提纯,天然有机物的提取技术。

……

三、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

名称

实验目的与内容

学时

实验

性质

主要仪器

设备

1

乙酰苯胺的制备

目的:掌握回流、脱色和减压过滤技术及巩固重结晶、熔点测定等操作技术。

内容:用乙酸和苯胺制备乙酰本胺。

10

基础

必修

减压泵、过滤装置、熔点仪回流装置

2

乙酸丁酯的制备

目的:掌握分水、洗液、萃取操作及巩固常压蒸馏、分馏技术。

内容:用乙酸和正丁醇制备酯

8

基础

必修

蒸馏及分馏实验装置、分液漏斗

9

从红辣椒中分离辣椒红色素

目的:掌握索氏提取的方法和技术,薄层层析技术

内容:用索氏提取器提取辣椒红素,用薄层层析法分离辣椒红素

8

综合必修

索氏提取器、

薄层板

14

药物合成

目的:综合运用有机合成多步反应的技术与操作。

内容:药物尼群地平的合成与提纯,用IR和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

20

设计选修

减压与水蒸气蒸馏装置

四、教学方式及考核办法

(要求说明实验课程中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实验课程的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分数构成等)

教学方式:讲授与指导相结合开展实验指导。实验前进行简单的实验原理和操作要点的讲授,实验过程中进行操作规范指导。

考核办法:实验成绩实行考核制。实验操作占80%,实验报告的书写与规范占20%。实验操作成绩根据操作者的规范与否和熟练程度以及实验结果综合考察,按ABCDF等级记分。实验报告主要考核实验者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步骤的条理性、实验现象的解释和实验数据处理正确与否。综合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考核计算课程成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焦家俊.有机化学实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 http://wxyjhx.col.ynu.edu.cn/

执撰稿:马敬中

审稿人:陈长水

附件3:实习教学大纲示例(供参考)

××××实习大纲

课程编码:         实习时间:         学分: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目的:明确该实习环节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及主要技能要求。

任务:明确该实习环节需要做的主要工作及实习学分和实习总计时间。

二、实习内容与时间安排

将整个实习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实习阶段,并分别明确各实习阶段的实习内容、时间安排及要求,实习周各阶段时间以天为单位。

三、实习方式与场所

主要说明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实习教学,明确实习场所应具备的条件。

四、实习考核内容与考核方法

应详细说明考什么、如何考及各项考核成绩在实习总成绩中的比例。

五、实习要求

主要明确实习组织纪律等方面的要求。

六、主要参考文献

1. 周科衍,吕俊民.有机化学实验.3.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撰稿人:

审稿人:

上一篇:机械设计基础
下一篇:工程力学
【关闭】

华中农业大学 | 旧版入口 |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中国·湖北·武汉南湖狮子山街一号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 邮编:430070 电话:+86-027-87282120  技术支持:尚网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