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业工程学会 就业信息 研究生招生 本科生招生
友情链接

陶海龙:专注科技创新 理论用于实际

发布者:gxjw 浏览次数:1172 发布日期:2011/11/11 11:36:09

以“实践、创新、融合、提升”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正在我校如火如荼的展开。而有“华农爱迪生”美誉的陶海龙,作为学生战线的杰出代表,近日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谈了自己对此次大讨论的切身感受。

陶海龙现在我校工学院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而他在读本科时就先后获得第六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第19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连续两次获得湖北省挑战杯一等奖、武汉市首届“天虹杯”发明创新大赛金奖……同时他更是第七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湖北省唯一获奖的本科生,并在人民大会堂被授予奖项!在学生科研创新方面,他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多次的获奖经历,更是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任何专业都可以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希望发达的不竭动力。”

当谈及对于科技创新的理解时,陶海龙表示:“有些人对于创新的理解过于狭隘,其实任何专业,任何层面都有创新的机会。”他将创新划分为三方面,即:在文史方面涉及发明创造的的基础创新;工科方面方便生活的技术创新;以及管理体制和决策的创新。他谈到:当代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热情很高,但是毅力不足,耐不住枯燥与寂寞,大多半途而废,没能让科研的兴趣最终形成,错失了提升自己的机会。参与课外科研实践,不仅巩固了学习的理论知识,还加强了与老师的交流,对于个人专业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对于目前本科生参与科研仍存在薄弱环节,他建议:加大对于学生科研的宣传工作,尤其可以成立特别的科研设计创新部门进行推广。另外,老师对学生科研的支持多是无条件的,如果加强针对指导老师的鼓励措施,会更好的激发老师们的热情,让老师以充沛的精力来指导科研创新。

“正因为有学校的平台,我才能有所成就”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出台,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改革与发展阶段,学校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校积极响应这一号召,为促进我校在校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配备功能齐全的实验设施,划拨充分的科研经费,提供一流的老师指导,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

记者问到学校提供的这一平台对自己创新的影响时,陶海龙的言语中更是饱含感激之情。“我在进行创新的时候,遇到的那些思维、流程、操作等方面的问题已经不计其数了,但是每次请教老师都会得到他们耐心的教导与有效的帮助,并且学校、学院都会尽全力来支持我们,让我们倍感荣幸。”借此机会,他特别要感谢李小昱和王为两位老师,因为“老师给予的已经不只是学术上的帮助,而是思想的启迪,人生的教诲”。

“通过团队合作,我收获了太多太多”

李忠云书记在2011年教育思想大讨论集中阶段工作布置会上指出:“我校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鼓励跨专业,跨高校的科研合作,以进一步加强我校在校生科学人才观的树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秉承着这一优良传统,陶海龙和老师,同学密切协作,他们组成的华农大学生创新团队更是将大学生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予以充分展现。在团队的合作中,他明确每个人的分工和责任,注重加强团队内部的配合与默契。在他的组织下,团队积极协作,奋力进取,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更是有目共睹,不言而喻。“在这个集体中,我收获了纯洁的友情,浓浓的师生情谊,以及对学校栽培的一种热爱之情,一份感激之情。”陶海龙诚挚地说道。

相较于多数大学生对于未来的迷茫,陶海龙则有着清晰的认识与规划。他表示,进行学科交叉研究是现在科研的趋势,他将开展农业机械结合农业检测的深入研究,在农业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出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采访最后,陶海龙学将自己的座右铭与大家共勉:年轻人要耐得住寂寞,肯吃苦,能沉下心来,少些浮躁,这样才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出成绩。

上一篇:晏水平:把握时代热点,融最新科研成果于教学之中
下一篇:学院前往华中科技大学深入开展实践教学交流活动
【关闭】

华中农业大学 | 旧版入口 |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中国·湖北·武汉南湖狮子山街一号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 邮编:430070 电话:+86-027-87282120  技术支持:尚网互联